编者语:
2025第七届全国旅游学会年会于8月3日在海口盛大开幕。年会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全国旅游学会年会组委会主办,由海南旅游发展研究院承办,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及全国各地20多家省市旅游学会、旅游研究会共同协办。来自全国各地旅游学会、旅游研究会、旅游院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此次盛会为期四天,以“见证封关:海洋旅游发展机遇与共享”为主题,旨在为海南自贸港今年12月18日启动封关运作后高质量发展海洋旅游、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引领海洋旅游强国建设献计献策。
在圆桌对话环节,全国各地旅游专家围绕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讨论。本期推出的是对话之二“海洋文旅深度融合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核心观点集锦。
“海洋文旅深度融合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圆桌对话现场
“海洋文旅深度融合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圆桌对话主持词
——海南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担任本次对话环节的主持人。在此,我谨代表年会主办方,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我国陆地边界长度约2.2万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度约1.8万千米(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等14个滨海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海南是我国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陆地面积3.5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千米。
海洋旅游是以海洋为旅游场所,以探险、观光、娱乐、运动、疗养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形式。海洋旅游业是世界海洋经济的最大产业之一,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海洋旅游业大致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海洋旅游业发展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海洋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呈现强势增长态势。在全世界旅游收入排名前25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沿海国家和地区有23个,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占到全世界的近70%。
二是海洋旅游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日趋重要。在西班牙、希腊、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或支柱产业,在热带、亚热带的许多岛国,海洋旅游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有的甚至占到国民经济比重的一半以上。
三是热带和亚热带目的地在世界海洋旅游中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一批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目前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地中海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南太平洋地区和南亚地区正在迅速成为世界海洋旅游的新热点。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指引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稳步推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2024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听取海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各项部署,努力把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海南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抓好海洋开发,向海洋要生产力、求新增长点,建设海洋强省。
7月1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会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昌林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关于海南自贸港封关的具体时间,经党中央批准,定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国家旅游局曾经将2013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海洋旅游年”;国家文旅部拟将2026年的旅游主题确定为“海洋旅游年”,吹响了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海洋旅游强国的号角。
在此背景下,我们齐聚于海南,围绕“海洋文旅深度融合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 这一主题展开深入对话,意义非凡。
首先,进入主题陈述环节。海洋文旅融合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涉及诸多方面,各位嘉宾来自不同地区与专业领域,想必有着独特的视角与深刻的见解。接下来,有请各位嘉宾依次进行主题陈述,分享所在地区或机构在相关领域的实践成果、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思路,每位嘉宾有2 分钟的时间。
接着,进入深度对话环节。我将围绕主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希望各位嘉宾能够畅所欲言,深入探讨。
1.在海洋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海洋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
2.从国际经验来看,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3.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海洋文旅产业,提升游客体验,助力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
4.在跨区域合作方面,如何加强不同地区在海洋文旅领域的协作,共同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
最后,请每位嘉宾为我们本次对话活动送上简短的寄语,表达对未来海洋文旅产业发展以及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期望与展望。
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与积极参与!今天的对话虽然即将结束,但海洋文旅深度融合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征程才刚刚起步。我们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海洋文旅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全球旅游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海南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主持圆桌对话
以下根据对话嘉宾发言录音整理而成:
联合国旅游组织专家 贾云峰:
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自贸港的核心要求是探索中国特色发展路径,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海南省委书记冯飞要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海南向国际旅游消费中心转型。
海南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要用世界标准指导本地实践,对标国际一流,才能做到世界知名。国际旅游目的地主要是青年市场的消费突破,中国1995—2009年出生的人群有2.8亿,月支配3500元,年消费5万亿,占全国消费市场的40% ,2035年将达到16万亿。
建议海南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3561”工程,即坚持3大策略:首先是坚持国际视野、本地特色;其次是要坚持系统规划、重点突破;最后是坚持创新思维、融合发展。聚焦5大要素:一是要有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二是要有世界独特性的核心吸引物;三是要有全球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四是要有世界级的设施与服务;五是要有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形象。实施6大路径:一是编制世界级规划;二是打造世界级精品;三是培育世界级品牌;四是完善世界级设施;五是提升世界级服务;六是强化世界级治理。实现1个目标:创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高峻:
海南自贸港即将于 2025 年 12 月 18 日正式启动封关运作,这是党中央部署的重大举措。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层面被纳入世界级国际消费相关规划的省区并不多,全国范围内主要集中在长三角、海南及曾被提及的西藏等地,海南的战略定位由此可见一斑。
海南作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陆地面积 3.5 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达 200 万平方千米,这片广阔的海洋正是其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西沙的碧海蓝天,三亚的滨海风情,还是热带雨林与海洋生态的交融共生,都印证着海南是我国旅游产业中一张极具魅力的亮丽名片。
从国家战略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经略海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指出海南要“建设海洋强省”;国家文旅部拟将 2026 年定为 “海洋旅游年”,更凸显了海洋旅游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海南完全有条件持续深化发展,未来也必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南打造世界级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意义重大,而海洋旅游无疑将成为海南旅游经济的核心亮点与增长引擎。
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 周永博:
建设海南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需以战略视野锚定方向,在创新、品质与民生的协同中破题前行。
锐意创新是首要担当。作为自贸港,海南海洋旅游建设必须紧扣国家使命,既要对接“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战略,探索跨境旅游合作、免签政策升级等制度创新,也要以科技赋能重构体验逻辑,让“敢闯敢试”的改革基因转化为旅游竞争力。
提升品质是产业必答题。海洋旅游不能停留在“看海玩沙”的初级阶段,需向高端化、多元化跃迁:从布局深海潜水、邮轮游艇等业态填补产业链空白,到培育海洋研学、康养度假等细分市场;从制定国际化服务标准规范民宿、餐饮等配套,到挖掘“南海故事”开发文创IP,通过全链条品质升级,让“流量”变“留量”。
优化环境要锚定“主客共享”。旅游发展的底色是民生温度,需让滨海绿道、渔人码头等设施既服务游客,也成为市民休闲的日常空间;在生态保护前提下推进红树林修复、珊瑚礁保育,让碧海蓝天既是旅游资本,也是本地人的生活福祉,实现“旅游发展”与“安居乐业”的共生。
环岛旅游带的建设更需精准发力。补充建设一批大体量、小众化的文旅场景,既要注入“国际范儿”的设计理念与服务标准,更要沉淀“高品位”的本土灵魂,让每一处地标都成为海洋文明与海岛文化的对话窗口。
如此,海南方能在海洋旅游的全球坐标系中,既彰显国家战略担当,又传递独特的海岛魅力。
吉林省旅游学会秘书长 周丽君:
如何深刻研究青年市场对标国际标准将是海南发展的重要方向。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要对准青年市场,讲好海南特色和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海南成就。
第一,“海洋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对海洋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流行文化等多元文化基因进行系统性解码,重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数字化采集、存储与活化开发。通过建立文化大数据平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二,打造多维沉浸式体验场景。充分利用深海、海岸、陆地、空中等立体空间,运用VR/AR、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沉浸式体验项目。特别要将红树林碳汇、渔网再生等环保行动设计成可参与、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格局。
第三,对标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标准。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标准体系。重点在服务质量、设施配套、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与国际接轨,探索具有示范性的发展路径。
第四,构建智慧化服务体系。通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和出入境便利化制度建设,全面提升旅游便利度。具体包括:推行多语种服务体系,建立国际化的安全标准;打造全球营销传播矩阵,强化目的地品牌影响力;建设智慧管理平台,集成客流预警、生态监测、应急指挥等功能,实现运营效率的全面提升。
福建省旅游学会理事 黄安民:
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海洋文旅产业,提升游客体验,助力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有以下六个建议:
一、产品消费的场景化。产品创新方面,海南应重点发展三类科技文旅产品:一是沉浸式海洋体验产品,如AR/VR海洋探险、全息海洋剧场等;二是智慧海洋运动产品,如智能冲浪模拟器、数字化潜水培训系统等;三是海洋科普教育产品,如虚拟海洋博物馆、互动式海洋生态展示等。
二、市场营销的精准化。提高算力,优化算法,消费习惯,提高营销的精准化。建立数字营销矩阵,营销直达消费者,提高流量的转化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海南旅游宣传内容,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进行精准传播。策划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营销活动。打造海南国际旅游形象IP,增强品牌识别度。通过线上全渠道矩阵进行传播,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展示海南岛海洋文旅资源和特色项目,吸引游客关注。同时,运用LBS(基于位置服务)技术为游客推送附近景点优惠信息、会员积分等,提高游客体验与消费转化率。
三、公共服务的便利化。海南应构建“三全”智慧服务体系:全流程(行前、行中、行后)、全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全人群(不同年龄、不同需求游客)的智能化服务覆盖。技术提升了旅游各环节的服务水平,语言的国际化、支付的便利化
四、政府监管的数字化。封关后国际国内的游客人数增加,旅游监管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要实现监管的数字化,建设海南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本地文旅大模型,实现客流监测、安全预警、质量评估的智能化。开发AI文物知识图谱与关联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文旅行业治理效能。完善“海南放心游”平台的投诉处理机制,实现“赔付原则统一、受理流程统一、办理时限统一”的高效服务24小时。推广多语种智能导览、无感支付、智能客服等技术应用,提升国际游客便利度。
五、行业运营模式的平台化。海南旅游因为封关运营必将快速发展,各种市场主体将会迅速增加,运用现代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数字技术,促进旅游平台建设,海南要注重旅游运营平台的建设,通过技术整合构建平台,整合资源,提高行业整合能力。
六、完善旅居康养技术支撑体系。海南作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旅游和旅居服务的技术运用,加大海洋医药、海洋渔业、热带农业、交通及海洋旅游装备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发展这些产业及海洋装备制造业。
南京市旅游学会会长 万绪才: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是系统工程,涉及核心吸引力、品牌形象、设施服务等多维度建设,其中精准定位与品牌塑造是关键。尤其在海南自贸港封关的重大机遇下,构建兼具国际辨识度与文化独特性的品牌,是亟待突破的命题。
从全球看,巴厘岛以印度教文化为灵魂,普吉岛依托泰式风情形成差异,其共性是将自然资源与在地文化深度绑定,构建不可复制的认知。反观海南,旅游形象仍过度聚焦 “阳光、沙滩、海水” 的 3S 资源,虽对国内市场有吸引力,但全球范围内巴西里约、墨西哥坎昆等也有优质 3S 资源,导致海南国际辨识度不足,易陷同质化。
突破困境需在 3S 基础上注入 “中国韵味”,走 “3S + 文化” 路径:其一,深挖本土文化,将黎族制陶、苗族银饰等非遗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推动景点从打卡地升级为文化传承场;其二,激活海洋文明记忆,依托海上丝绸之路遗址、宋代古盐田等,打造 “南海文明探源” 线路,串联古今文化脉络;其三,创新文旅场景,在度假综合体中植入琼剧、疍家渔歌等元素,实现高端度假与文化感知的互动。
这种 “自然资源为表、文化内涵为里” 的重塑,能让海南凸显 “中国唯一热带海岛” 的独特性,使游客在度假中感知中国海洋文明,实现从 “旅游目的地” 到 “文化体验地” 的跨越。
国际旅游与区域发展学会创会会长 李玺: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既需要硬件设施与特色项目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更需重视 “人的因素”—— 这其中涵盖当地居民、来访游客及行业从业者,三者协同发力是实现海洋文旅深度融合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核心支撑。
对居民而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应推动当地居民深度理解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价值,形成主动参与的自觉,更要培育其对本土海洋文化的认同与跨文化包容能力,让居民成为海洋文化的传承者与展示者,这是提升目的地吸引力的深层根基。
对游客而言,多元化的客源结构与市场体系是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的鲜明特征。正如地中海、加勒比海等世界级目的地的发展经验所示,除按客源地域细分市场外,更需依据海洋旅游的探险、观光、娱乐、运动等多元体验需求(),构建多层次、个性化的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群体对海洋文旅的多样化期待。
而就旅游业者来说,除了做好游客服务保障、带动居民融入产业发展并共享成果,更要与政府协同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海洋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转化,二是借助科技创新提升服务品质与体验感,三是深化跨区域协作以扩大品牌影响力,从而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何彪:
海南从国际旅游岛建设(2010 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到自贸港建设(2018 年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并稳步推进自贸港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海洋始终是贯穿发展的核心命题。作为我国陆地面积 3.5 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达 200 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大省,海南在国内无疑具备显著的海洋资源基底优势,但与地中海、加勒比海等世界级海洋旅游目的地相比,在资源禀赋的独特性上并非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不过,海南的海洋文化有着不可复制的本土特质:例如,世代延续的海洋渔业生产模式不仅塑造了 “耕海牧渔” 的生计智慧,更沉淀为节庆习俗、民间传说等文化符号;此外,海南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海洋贸易史、海防文化等也构成了特色文化谱系。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活化,正是海南区别于其他滨海地区的关键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海南要 “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抓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省”,这为海南指明了方向。要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海南不能仅依赖资源禀赋,更需以 “海洋文旅深度融合” 为路径,将独特的海洋文化基因注入旅游产品创新、场景营造和产业发展中,真正打造出兼具本土辨识度与国际吸引力的海洋旅游品牌,这也契合国家 “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 的战略要求。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叶乐安:
以浙江省发展滨海旅游为例。作为我国 14 个滨海省市之一,浙江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 40%,位居全国第二。但目前在全国 358 家国家文明旅游景区中,浙江滨海及海岛相关景区仅 33 家,且普陀山以佛教文化为核心特色,这反映出浙江滨海旅游在资源开发与特色塑造上仍有提升空间,需借鉴其他滨海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不过,“十四五” 以来,浙江已明确 “向海发展” 导向,聚焦离岛特色开发,如推进舟山群岛国际旅游岛建设,并积极布局相关产业发展。
在海洋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浙江正从多维度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交通网络方面,温州 168 黄金海岸线、台州滨海旅游服务体系等项目串联起丰富的海上及滨海资源,同时借鉴海南等地区的经验推进沿海公路建设,目前已实现半数以上路段贯通,为全域滨海旅游提供支撑;产业赋能方面,浙江在海洋旅游装备制造领域优势显著,外用游艇、游船、潜水设备等细分领域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为海洋旅游体验升级提供了硬件基础。
“海洋文旅深度融合与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话题热词云